AI智能硬件:消费电子的升级之路!

 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0-16 11:01

  在汽车和交通领域之外,AI智能硬件这个大发展方向是值得我们跟踪和关注的。

  在传统功能之外,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硬件,结合更多的能力之后,可以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、学习用户行为并提供智能化服务。当前,智能硬件设备的创新热潮,更像是两种模式在进行:

  ●演进方式:智能录音设备Plaud、AI玩具、XR眼镜、扫地机、泳池清洗机等产品,这些设备特点是针对功能和场景去加入AI功能,让消费者用得更好。

  ●跨越方式:机器狗、人形机器人这类,大家跟踪了很长时间,需要等技术突破才能有规模化应用。

  我们需要跟踪和解读的系列企业,我们理解本质上AI智能硬件的底座是消费电子的升级,在这个基础上叠加新的AI技术,有希望从演进和跨越两种方式来做出更好的产品。

  公司都是围绕产品定义和升级说话的,所以从我们的角度,与其每天盯着汽车领域,不如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拆解和分析这类产品定义的思考。

  2021 年成立于深圳,2025 年 6 月广告登纽约时代广场,销量突破百万台,唯一公开融资来自日本背景硅谷基金 Carbide Ventures

  创始人陶冶,2020 年创业;Bambu Lab X1 支持 16 色打印,打印时间比同类产品少 70%,众筹达 700 万美元破平台记录,4 年营收从 0 做到 50 亿元

  创始人王建军有众筹经验,2021 年成立品牌;2021 年激光切割雕刻机众筹超 260 万美元

  早期硬件出海代表,5 年前上市市值破 700 亿元;子品牌 eufyMake 2025 年中一款消费级 UV 打印机众筹超 4000 万美元

  创始人魏基栋为大疆前高管,产品定价比富世华、嘉丁拿等老牌厂商高 1/3 以上,现营收或超 20 亿元

  2023 年濒临破产,获高秉强 100 万美元投资后起死回生,2025 年夏天累计融资近 3 亿元,破行业记录

  联合创始人 Loong 分析新一代创业者特征,提及企业聚焦运动健康硬件赛道

  以 “平替” 定位冲击市场,不到 5 年将戴森在相关市场的市占率从 36% 降至 7%,推动高速马达价格下降

  AI智能硬件的发展技术道路,可以归纳为朝着更高的集成度、更低的能耗以及更强的计算能力方向发展,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宽,当然这些都需要根据每个品类剖析和分解之后得出结论。

  ◎支撑本轮AI新硬件创新的底层逻辑,是AI大模型浪潮必将催生众多以“原生AI”为出发点的AI硬件产品。

  中国在这一轮AI硬件的创新优势在于,借力手机为核心硬件的产业链思维和能力,让中国硬件产品无论是从研发到迭代的速度还是成品、渠道综合竞争力都不容小觑。

  ◎供应链的成熟:供应链的高效,让很多产品能快速迭代产品。可能上一代产品还不够好,众多的创新主体会逼着企业以‘月’为单位持续进化,这种快速迭代能力,使中国AI硬件公司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突破和成本优化。

  ◎在产品定义和开发取得的沉淀,则支持国内AI智能硬件进一步走向海外,可以进一步销售,寻找到海外客户的业务结合点,并把需求转化为可以落地的方案。

  AI硬件这一波的增长,是AI与制造产业链深度耦合的产物,加速进化为“智能创新的源头”,体现出中国在软硬件融合、快速验证、成本控制、全球化供给等方面的独特竞争力。

  源于国内激烈市场竞争所锤炼出的快速迭代能力、基于庞大用户场景打磨出的产品定义能力,以及一个成熟、高效且愿意拥抱创新的本土供应链体系。

  当AI的智能触角深入每一个场景,中国制造产业链的角色也将被重新定义,是生产,更是定义、引领和输出智能化标准。

  Plaud作为一家深圳初创企业,成立于2021年左右,却在AI录音设备这个“小众”赛道(全球市场规模仅数百亿元)中脱颖而出,出货量超100万台,2025年年化收入达2.5亿美元(较去年翻倍)。

  成功并非靠参数堆砌或价格战,而是通过“中国制造-海外销售”的迂回路径,避开国内巨头主导的红海,先在全球市场验证产品力,再携势回归。

  这条路让Plaud积累了真实用户反馈和现金流,避免了初创期的“烧钱内卷”,主要有下面的考虑。

  创业初期,国内市场已被科大讯飞等老牌厂商占据35%以上份额,语音转写准确率从2021年的68%升至2025年的87%。

  Plaud选择海外先发,主攻“移动场景”(on the go),如商务会议、采访等,产品形态颠覆传统录音笔——信用卡大小、磁吸手机背面,轻按两秒启动录音。

  Plaud聚焦“无缝记录+智能整理”核心场景,解锁用户付费意愿,录音后App一键生成多维度摘要(会议纪要、待办事项),支持语义搜索(如“找出上周的销售数据”),是“所听即所得”的效率提升。

  测试中笔记查询速度提升40%,50%职场人选择它是因为“告别会议中途没电”的痛点解决,以及AI模板推荐(律师选“证据链提取”,学生选“知识点归纳”)通过持续迭代(如Pro版加AMOLED屏幕)保持粘性。

  增长数据佐证:一年4倍增速,硬件罕见,Plaud在于速度与可用性——产品全球通用,Go-to-Market(市场推广)高效。

  Plaud的核心是“硬件门票+模型智能”的系统性构建,确保从采集到输出的全链路高效

  ◎硬件:低功耗与智能拾音: Pro版标准30小时连续录音,近场50小时,优化低功耗芯片,提升200%。

  告别“会议一半没电”痛点,四MEMS麦克风环形阵列,5米内清晰捕捉,AI降噪分离度+40%。

  0.95英寸AMOLED屏幕实时显示状态(录音、电量),无需摸索按键;磁吸设计无缝贴手机。新Pro更支持多模态(录音+图像/文本输入),如会议中拍照资料一键整合。

  这不是“堆硬件”,而是锚定真实场景(如跨境会议、多语种访谈),让设备从“工具”变“助手”。

  壁垒在于“AI+硬件”垂直整合:开源模型人人可用,但Plaud的算法优化(如自动调整拾音策略)让体验脱颖而出。

  天富用户注册

  2025年9月Plaud携Note Pro等回归国内,正值AI录音设备“下沉”至百元级(阿里钉钉青春版499元起),开源大模型普及让华强北白牌蜂拥而上,我们可以持续再观察

  Plaud这样的案例,靠的是在海外市场做一个新的产品设计,而中国市场的AI智能硬件创新是消费电子往外叠加AI的过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